大選過後一片綠油油,就連台北市的8個選區中,也由民進黨陣營搶下3席,過去一般認為,台灣的藍綠分佈以「北藍南綠」做區分,但2014年縣市首長選舉過後,民進黨已先打破了「決戰中台灣」格局,2016總統暨立委選舉,再讓北部的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北市等跟著綠化,到底這次綠營在首都侵蝕藍營選票的情況如何呢?

台北市在2014年無黨籍柯文哲出現前,從未打破得票率「藍大綠小」的局面,最近一次總統選舉2012年,當時的綠營蔡英文在台北市的12個區中,只有「大同區」52%得票率稍微過半,其餘多在3、40間徘徊,可見當時的總統選舉,在北市範圍內,依舊是「藍大綠小」的盤。
2008馬英九63.03% 北市最高得票率
回顧台北市範圍內的得票率,在總統層次得票最高的人,國民黨是馬英九,泛綠則是柯文哲。馬在2008年聲勢最強時,在北市得票達63.03%天花板,此後再沒有人能夠超越,而陳水扁從台北市長轉戰總統寶座氣勢強,2004年拿下民進黨史上最高得票率43.47%,但相較於馬英九,仍有接近20%的得票率差距,顯見台北市的「藍大」結構相當鮮明。

蔡英文12區得票率 藍的變綠、綠的更綠
2012年蔡英文第一次競選總統時,全國總得票率為46%,在北市範圍內的選票卻只有40%,在北市範圍內比全國平均輸更多,然而,時間來到2016年總統選舉,全國得票率為56%,北市內的得票率52%,兩者距離已縮小。以差距來說,兩次總統選舉比較,全國的得票率往前躍進10的百分點,北市得票率則躍進更多,達12個百分點。
視角縮小到台北市的12個行政區,台北市在蔡英文的闖關下,讓藍的變綠、綠的更綠。今年,蔡英文只有在松山(49%)、中正(49%)、大安(47%)、信義(49%)、文山區(44%)共5個選區得票率沒有過半,其餘7個行政區全數突破過半門檻,2012年唯一過半的大同區,在2016年得票率更大幅躍進11%,來到63%,士林區(58%,躍進12%)、萬華區(55%,躍進11%)則位居得票率第二與第三高,且這3區的綠色票呈穩定成長,綠色票更加穩固。
2012VS.2016蔡英文比較:內湖、文山、大安區綠化幅度大
有趣的是,12個行政區中,2012與2016年總統選舉比較,以內湖區、文山區、大安區綠化的幅度最大,得票率都有13%的綠化幅度。由於內湖區屬親民黨黃珊珊的票倉,推測黃珊珊挾著民進黨的支持參選立委,有助於推展內湖區的民進黨總統得票率,此外,內湖區多為外來移入的年輕科技工作者,也讓該區綠化的程度超過其他行政區。一般認為軍公教人員多的文山、大安區,是「藍中之藍」,蔡英文得票率分別為47%與44%,意外地都有約13%成長的綠化幅度,也讓外界認為,藍營鐵票真的生鏽了!
2014柯文哲VS.2016蔡英文:文山、中正、內湖區挺柯遠多於蔡
就市長選舉層次,馬英九在北市的藍營得票天花板為2002年的64.11%,但泛綠的得票最高者是2014年支持的無黨籍柯文哲,拿下57.16%,打破陳水扁1998年的45.91%高點,來到綠營的天花板,但即便是訴求「在野大聯盟」的柯文哲,也沒能超越馬英九的得票率,顯見北市市長選舉的藍營盤相當堅實。
若此次拿2014年無黨籍柯文哲與2016年蔡英文在台北市的得票率比較,柯文哲在12個區中全數贏過蔡英文的得票,因此,從比較數字中可以更加確定的是,民進黨推柯文哲吸收中間與綠營的票是絕對有效的策略,若以柯文哲、蔡英文兩人的得票率來看,以士林、大同、萬華兩人得票率相仿;反之,文山、內湖、中正區的選民,柯文哲領先幅度比蔡英文高很多,柯文哲比蔡英文領先在這3區較為明顯。

北市立委得票率下滑榜:費鴻泰、蔣乃辛、賴士葆
在北市的8席立委部分,中國民黨守住5席,但5區中的每一區,國民黨得票率都往下掉,以現任立委掉最多,與2012年立委選舉相較,掉最多的前3名依序包括信義松山區費鴻泰掉18%、大安區蔣乃辛掉14%、文山中正賴士葆掉14%,當中許多在地多年、服務堅實且名聲佳的立委,顯見從總統選舉擴散到地方立委,「民心思變」的程度是相當鮮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