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把錢交給馬斯克

2010年馬斯克帶領巴拉克·歐巴馬等人參觀SpaceX。(取自維基百科/Bill Ingalls /http://www.nasa.gov/multimedia/imagegallery/obama_tour.html。)

(一)

作為Google創始人兼CEO、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科技企業家之一的拉里·佩奇,發表了一番關於捐贈的言論,與過往的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大相徑庭。佩奇稱如果身故,更願意把錢交給伊龍·馬斯克(Elon Musk)這樣的企業家,而不是把錢捐給傳統的慈善組織。這番言論當然如大石砸入小水塘,濺起水花無數。

(拉里.佩奇有獨特的捐贈觀,騰訊)

誰是伊龍·馬斯克?簡單來說,他是Paypal(貝寶)的聯合創始人,現在是特斯拉汽車(Tesla)和SpaceX的CEO,也是太陽城(Solar City)的主席。馬斯克充滿想像力,具有雄心壯志,特斯拉,SpaceX,和太陽城都是為了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特斯拉汽車是電動汽車,這樣就可以減少尾氣排放,讓汽車變得更加清潔。

SpaceX是一家民用航太技術公司,主要是發射火箭。目前火箭技術基本都由各國政府掌握,而火箭的硬體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造成巨大的浪費。所以馬斯克的SpaceX就試圖發射可回收利用的火箭,這樣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同樣有益於環境。而SolarCity出售和租賃太陽能採集使用設備,利用太陽能來降低能源使用的成本,同時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都是很棒的主意,但同時也是不錯的生意,馬斯克做得風生水起。

把錢交給馬斯克這樣的人,當然沒有什麼問題,沒准是極好的投資,如此偉大的企業家能極大改善人類的未來。

(伊龍.馬斯克發展火箭工業。)

(二)

但是另一方面如巴菲特和蓋茨把錢交給慈善基金會,幫助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從而改善世界,也是偉大的事業。

資中筠老師在《財富的歸宿》一書中闡釋美國富人受各種激勵,不願意把財富帶到棺材裡去,甚至留給子女的部分相比較于其龐大的財富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一種原因是因為「天命神召」的清教精神影響,富人認為自己的財富不過是替上帝賺錢,賺了錢自然要在上帝的感召之下花掉,所以捐款給教會占了美國私人捐贈中的很大一部分。

另一種原因是稅收抵扣。儘管在慈善領域,進一步的金錢激勵或許沒有在純粹提供私人物品的商業領域那麼有效,但多多少少也還是起點作用。捐款給非營利組織可以獲得稅收抵扣,的確也會吸引一部分人把錢捐出去。

總而言之,就是卡內基,洛克菲勒,福特等老一輩美國企業家也是慈善家的人,無論是發自內心呢還是被社會輿論所逼迫(誰知道呢?也可能是為了避免後代的豪門恩怨),都同意「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所以大家就紛紛捐出家產,通過設立家族基金會,資助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事業。

(2010年「巴比宴,在北京近郊的一幢古堡飯店舉行,中評社)

大家或許記得幾年前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到中國,也不是來教中國富人投資之道,反而是擺了「巴比宴」勸富人行善。蓋茨基金會的主要業務集中在衛生和發展兩個領域,在衛生領域的重要工作包括對抗瘧疾和愛滋病,而在發展領域則包括農業、能源和兒童人力資本投資等。當然不可以說這些不是重要而偉大的工作。

(三)

那麼這兩個偉大的事業之間有衝突嗎?對於拉里·佩奇來說,表面上,這當然會有所衝突。比如你把錢給了馬斯克,就沒法把錢給蓋茨基金會了。佩奇自然不會否定當企業家進入慈善領域能發揮的巨大作用。但佩奇首先是一個企業家,而不是慈善家。這是個人從投資還是捐款層面來講,面臨的衝突。其實如果我們引入私人投資和社會投資兩個概念的話,那麼就是投資選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