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FTA(2):日本TPP爭論與安倍政權的對應

安倍政權的文宣步驟確實有效緩和國內對TPP的爭議。圖為美國總統歐巴馬訪日與安倍吃壽司飲吟釀。(取自騰訊網)

前言

2013年3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日本將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的談判。與此同時,日本政府發表加入TPP的試算預測。內閣官房透過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模型,計算出日本加入TPP後的實質GDP將增加3.2兆日圓(約占GDP的0.66%)。其中,輸出增加2.6兆日圓,輸入減少2.9兆日圓,消費增加3.0兆日圓,投資增加0.5兆日圓(日本內閣官房,2013)。安倍首相的宣示,讓原本爭議多時的日本TPP政策,從政策討論的層面,進入了政策執行的層面。

無論是民主黨政權還是自民黨政權,日本政府的立場都是支持加入TPP。另一方面,對於加入TPP一事,不論是民主黨政權時期還是自民黨政權時期,一般的日本民眾是抱持著樂觀其成的態度。在自民黨安倍首相宣示正式參與TPP談判之後,日本的主要媒體也都作了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的日本民眾同意政府參與TPP的政策方針。例如,共同通信社的民調(2013年3月22-23日)中,贊成參與TPP者為65.6%,反對者為26.2%。日本經濟新聞的民調(2013年3月25-27日)中,則是53% 的贊成與29% 的反對。

日本的FTA思維

日本在區域經濟整合的風潮中,原本是抱持相對消極的態度,認為透過國際組織(如WTO)的機制,足以形成對日本經濟的安全保障。然而,隨著WTO第九次多邊貿易交涉(杜哈回合)談判的觸礁,以及東南亞國協(ASEAN)率先推動「ASEAN自由貿易區」(AFTA)後,日本開始調整其國際經貿思維,積極推動雙邊與多邊的FTA。2002年,日本與新加坡簽訂第一個FTA後,就陸續與東協諸國展開FTA的磋商。2004年,日本政府發表『關於今後經濟夥伴協定的基本方針』(今後経済連携協定についての基本方針),強調日本對外簽署EPA或者FTA,應以東亞為中心的經濟夥伴協定為目標,並在政治外交戰略上創造對日本有利的國際環境。

至2013年3月為止,日本共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汶萊、菲律賓、越南、印度、墨西哥、智利、秘魯、瑞士、ASEAN 等13個國家或區域簽訂了EPA;正在進行談判的對象,則有澳洲、韓國(中斷)、蒙古、中日韓FTA、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EU、加拿大、哥倫比亞、TPP 等10個;而同意開始展開磋商的,則有土耳其。由上述的FTA/EPA的簽署國、談判國名單中可以發現,日本推動FTA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維繫日本企業的生產與流通網絡,另一方面是為了確保生產資源與市場。因此,日本除了推動商品自由化的FTA,也強調投資自由化、保障智慧財產權的經濟夥伴協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E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