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日本將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的談判。與此同時,日本政府發表加入TPP的試算預測。內閣官房透過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模型,計算出日本加入TPP後的實質GDP將增加3.2兆日圓(約占GDP的0.66%)。其中,輸出增加2.6兆日圓,輸入減少2.9兆日圓,消費增加3.0兆日圓,投資增加0.5兆日圓(日本內閣官房,2013)。安倍首相的宣示,讓原本爭議多時的日本TPP政策,從政策討論的層面,進入了政策執行的層面。
無論是民主黨政權還是自民黨政權,日本政府的立場都是支持加入TPP。另一方面,對於加入TPP一事,不論是民主黨政權時期還是自民黨政權時期,一般的日本民眾是抱持著樂觀其成的態度。在自民黨安倍首相宣示正式參與TPP談判之後,日本的主要媒體也都作了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的日本民眾同意政府參與TPP的政策方針。例如,共同通信社的民調(2013年3月22-23日)中,贊成參與TPP者為65.6%,反對者為26.2%。日本經濟新聞的民調(2013年3月25-27日)中,則是53% 的贊成與29% 的反對。
日本在區域經濟整合的風潮中,原本是抱持相對消極的態度,認為透過國際組織(如WTO)的機制,足以形成對日本經濟的安全保障。然而,隨著WTO第九次多邊貿易交涉(杜哈回合)談判的觸礁,以及東南亞國協(ASEAN)率先推動「ASEAN自由貿易區」(AFTA)後,日本開始調整其國際經貿思維,積極推動雙邊與多邊的FTA。2002年,日本與新加坡簽訂第一個FTA後,就陸續與東協諸國展開FTA的磋商。2004年,日本政府發表『關於今後經濟夥伴協定的基本方針』(今後経済連携協定についての基本方針),強調日本對外簽署EPA或者FTA,應以東亞為中心的經濟夥伴協定為目標,並在政治外交戰略上創造對日本有利的國際環境。
至2013年3月為止,日本共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汶萊、菲律賓、越南、印度、墨西哥、智利、秘魯、瑞士、ASEAN 等13個國家或區域簽訂了EPA;正在進行談判的對象,則有澳洲、韓國(中斷)、蒙古、中日韓FTA、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EU、加拿大、哥倫比亞、TPP 等10個;而同意開始展開磋商的,則有土耳其。由上述的FTA/EPA的簽署國、談判國名單中可以發現,日本推動FTA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維繫日本企業的生產與流通網絡,另一方面是為了確保生產資源與市場。因此,日本除了推動商品自由化的FTA,也強調投資自由化、保障智慧財產權的經濟夥伴協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EPA)
總的來說,2000年之後的日本,在國際經濟環境上面臨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以及中國與韓國經濟實力的提升等挑戰,而日本國內經濟則呈現長期的景氣低迷。透過區域經濟整合的參與以尋求經濟貿易的夥伴與盟友,進而提升日本國民的經濟與社會生活,成為此一時期日本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主要目的。TPP即是日本延續此一思維而推動的全面FTA/EPA政策。
對日本安倍政府而言,參與TPP所展現的國家戰略思維,是同時兼顧強化日本經貿影響力與維繫日美安保體制的重要環節。安倍政府經常引用此一思維,將TPP視為日本走出經濟困局、以及與周邊大國競爭、對抗的積極、開放之政策工具。然而,日本參與TPP所牽涉的國際、國內的各項議題,不僅在日本國內引起廣泛的論爭,也讓當代日本的經貿政策思維,呈現出國家利益之外的價值判斷面向。
分析贊成派與反對派的論點,可以發現雙方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農林水產業、醫療服務產業、地方經濟與日美關係等四個層面。這四項爭論點,投射到當今日本所處的情境下,可進一步將安倍政府面臨的課題,歸納成國際經貿秩序、國家競爭力、日美安保體制、產業結構與國民生活方式等五個層面的議題。
由美國主導、日本參與的TPP,並沒有涵蓋中國、韓國、東協等重要亞洲市場,未來的發展成果,將可能受到上述相關國家意向的影響。特別是當中國以RCEP來制衡TPP之際,對以亞洲市場為主的日本來說,可能會使其面臨不得不選邊的困境。
安倍政府的經濟政策中,將TPP視為核心的政策。期待以加入TPP為政策依據,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讓日本經濟真正走出困局。然而,在此一過程中所導致的各項經濟與社會議題,包括開放外國勞工與技術人員,將對日本的社會造成一定衝擊。
日本加入TPP雖可能讓日美安保體制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而日本亦可在美國的支持下,逐步進行政治與憲政體制的變革。然而,與此同時,TPP的簽署也會讓日本在軍事、政治上依賴美國的不平等關係,擴大至經濟與社會層面。
TPP所涉及到零售產業的改革、農地使用及建築法規的變革等,一方面會讓日本企業重新獲得發展活力,但也會遭遇各種不同的反對勢力,特別是農林水產業者與農村地區的反對勢力。
TPP所帶來的醫療、金融體制的變革,雖然有助於提升日本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但也將會嚴重影響傳統日本國民的醫療生活、貨幣金融生活的習慣。
在上述五項議題中,具有立即、明顯影響的課題,是產業結構層面的農林水產問題。眾所周知,農村地區一直是日本自民黨的主要票倉。自民黨透過政策補助與小型公共建設,換取農村縣市的支持,長期地維持一黨獨大的政治體制。因此,如何與農村地區的反對勢力進行溝通,如何透過政策的協助降低農民的反對聲浪,即成為觀察安倍內閣TPP政策的重要指標。
安倍內閣在農林水產議題上的對應方針,主要分為黨內與國內兩個層面。在黨內部分,378名自民黨籍的眾議員中,目前有236人參加自民黨內的「要求及時撤回TPP談判之會」(TPP参加の即時撤回を求める会),占自民黨眾議員總數的62%。為了獲得黨內議員的理解,安倍首相在宣示參與TPP談判的同時,也強調米、麥、牛豬肉、乳製品與砂糖等5個項目,將不列入關稅減免的談判內容。而此一說明,也明記於「自民黨外交經濟連攜本部TPP對策委員會」的附帶決議中。
在國內部分,則可分為政策支持、媒體宣傳與社會溝通三個層面加以說明。首先,在政策支持層面,安倍內閣提出「農業、農村所得倍增」的十年計畫,一方面透過農地中間管理機構來活化土地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將過去的「農戶所得補償」政策,轉換成以地方政府、組織為對象的直接支付制度。
在媒體宣傳方面,安倍政府在確立參與TPP的戰略方針之後,即開始利用各種平台進行宣傳。一方面,從首相開始的政府官員積極發表TPP的正面言論,並將參與TPP的議題簡化為「日本再生」與「強大日本」的議題;另一方面,則是藉由經團連、經濟同友會等利益團體所發表的公開支持言論,形成輿論議題。
在社會溝通方面,安倍內閣自2013年2月開始,與共同通訊社、地方報紙在9個縣市舉辦公聽會。安倍內閣參與公聽會的成員,包括了國家戰略大臣、相關省廳的政務三役(大臣、副大臣、政務官)。同時,安倍內閣也主動徵詢反對團體、組織與地方政府的意見,並由內閣官房的「TPP政府對策本部」整理成「意見書」後,做為日後談判的參考依據。此外,為達成意見的充分交流,安倍內閣也行文給47個都道府縣,詢問有無實施個別說明的必要。若有需要,安倍內閣會派遣相關的政府官員,前往當地說明。
在2013年版「外交青書」中,TPP不僅被認為是牽動亞太地區經貿發展的關鍵,也被列為日本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時的優先戰略選項。雖然「日本參與TPP」的議題,在「日本再生」與「強大日本」的包裝下,取得國內主流媒體與民眾的支持。
但是,國內各利害關係團體、組織對於TPP的態度,依然存在著分歧與對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安倍內閣的對應方針,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黨內與國內的反對聲浪。
舉例來說,自2008年TPP一詞出現在日本國會議員的發言之後,到2013年為止共有950次發言紀錄。其中,支持TPP的發言有197件,反對TPP的發言則有753件,反對意見是支持意見的3.8倍。而持反對意見者,多數為自民黨籍的議員。在自民黨執政2012年重新執政之前,支持TPP的發言有111件,反對TPP的發言則有578件,反對意見是支持意見的5.2倍。自民黨重新執政之後,支持TPP的發言有86件,反對TPP的發言則有175件,反對意見是支持意見的2倍。換言之,自民黨執政之後的國會,贊成TPP的意見雖未大幅增加,但反對聲浪已明顯降低許多,顯見自民黨內部的溝通,確實發揮了效果。
在安倍內閣強力推動,以及國內輿論支持的情況下,參與TPP已成為日本政府勢在必行的經貿、外交政策。然而,在TPP第18回合會議中,已達成零關稅項目必須達到95% 的共識,與日本的容許範圍有著相當差距。安倍首相所欲排除的米、麥、牛豬肉、乳製品與砂糖,包括了929項細分品目,占關稅全品目數9,018的10%以上。換言之,即便日本開放米、麥、牛豬肉、乳製品與砂糖之外的所有品目,也只能達成90% 的關稅開放。因此,若要達成95% 的關稅品目開放,安倍內閣勢必在農產品上做出讓步。
值得注意的是,TPP規定相關談判國有守密義務,相關的內容必須在談判完成後的4年內對外保密,不得任意公開。在TPP極可能無法容許過多非零關稅項目之下,安倍內閣將面臨國內農產品市場開放的壓力。目前,相關的農林漁業的團體、組織,已開始要求日本政府在進行TPP談判時,應維持透明化與公開資訊。在可預見的未來,安倍內閣必須審慎處理「守密義務」與「公開透明」的兩難。能否找出兩全之道,關係著日本簽署TPP的成敗。
*作者為政治大學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本文為《認識各國自由貿易協定(FTA)》之〈日本國內的TPP爭論與安倍政權的因應〉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