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阿里巴巴的「馬雲折扣」

正在美國進行上市前「路演」的馬雲。投資人不要忽略阿里巴巴的「馬雲折扣」。(取自騰訊大家網)

興趣往往會自我強化,我因為寫了幾篇和阿里巴巴相關的短文,對阿里巴巴和馬雲的興趣就越來越濃厚,瀏覽到相關新聞的時候,總會仔細閱讀。隨著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日子越來越近,隨著馬雲成為新一屆首富,各種相關新聞和報導可謂鋪天蓋地,除非刻意迴避,否則總會和相關新聞不期而遇,這折射了阿里巴巴強大的影響力。

阿里巴巴集團已經第三次更新招股說明書,內部估值已經提升到每股60-66美元,市值在1500億美元上下,成為僅次於Google、Facebook和亞馬遜的第四大互聯網公司,而本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開募股)也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募集資金最多的一次IPO。馬雲在紐約的演講,更是成為城中盛事,引發投資人和媒體的熱捧。

而特別吸引筆者註意力的是,這次上市材料更新中,阿里巴巴宣布增加三名合夥人,其中一名來自支付寶。而理論上支付寶並不屬於這次上市公司的資產。之前阿里巴巴的招股說明書已經公佈了27名合夥人,匯總起來,阿里巴巴已經有30名合夥人。

合夥人制度一直是圍繞阿里巴巴各種爭議的焦點。根據上市架構,阿里巴巴合夥人將有權提名董事會的多數成員,這意味著合夥人對阿里巴巴集團有實際的控制權,這和同股同權的一般商業實踐相衝突,也是香港資本市場沒有接納阿里巴巴的關鍵原因。

美國資本市場崇尚交易自由和意思自治,只要交易雙方認同,無論是同股不同權的A/B股架構,還是阿里巴巴的合夥人架構,美國證券監管委員都網開一面,這是阿里巴巴最終選擇美國上市的原因。

不過圍繞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一些關鍵的疑問依舊沒有答案。比如最重要的合夥人章程、合夥人的遴選規則、薪酬、問責體係等等相關信息,從公開的正式材料上依舊難覓踪影。而一些新聞報導則經常自相矛盾,比如阿里巴巴曾經宣稱「每個合夥人委員會的成員在委員會中服務3年,但可以連任多屆。對委員會成員的選舉每三年一次。每次選舉前,合夥人委員會先提名8位合夥人,然後全體合夥人對這8名提名人進行投票,得票最高的五人進入合夥人委員會」。但馬雲之前發布的公開信又說道,「合夥人制度是一個動態的實體,每年都會通過補充新成員、確保優秀、創新和穩定來保持年輕活力」。合夥人到底是三年一選還是每年都選,公眾不得而知。

阿里巴巴最初宣稱有28名合夥人,但第二次正式公佈材料的時候變成了27人,宣稱其中一名合夥人根據該公司合夥人章程實現了使命交接,不再擔任阿里巴巴合夥人。而根據阿里巴巴戰略官曾鳴的說法,未來合夥人可能擴大到100多人。一個實質上掌控著千億美金級企業的合夥人,運作規則云裡霧裡,其名額忽減忽增,嚴肅性自然大打折扣。

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標榜“傳承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確保阿里創新不斷,組織更加完善,在未來的市場中更加靈活,更有競爭力”,相關信息不透明,其成員數量變化的輕率和隨意,難免讓人對這種美妙修辭不以為然。

馬雲的信用記錄無疑強化了公眾的憂慮情緒。2011年,沒有經過阿里巴巴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批准,馬雲把支付寶的股權從阿里巴巴集團轉出,釀成讓人震驚的「支付寶事件」。這個事件有災難性的的溢出效應,影響了當年很多VIE結構(可變利益實體)的國內公司在美國的上市通道,也讓很多已經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市值大幅度縮減,當時甚至被輿論稱為「馬雲折扣」。從此以後,馬雲的公眾形像開始崩塌,對阿里巴巴內部的道德感召力衰退,他被迫在多個場合為自己行為辯解,這個陰影依舊籠罩在阿里巴巴的上市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