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未通 佔中禍害香港經濟

金鋪生意受重創。

香港「佔領中環」持續一個月,各種負面效應逐漸出現,對經濟產生巨大衝擊,中央憂慮「佔中」影響,因而擱置原訂十月會啟動的股市「滬港通」,被指為中央對香港「佔中」的懲罰。特區政府一些官員曾說滬港通是否開通與佔中無關,引起中央不滿,批評他們缺少政治敏感性。港府已掌握情報,佔中三子與學聯、學民思潮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嚴重,佔中三子和學聯在內部討論中已經想要退場,正在尋找下台階。

久聞樓梯響,佳人不下來。嚷嚷了半年的滬港通卻始終爽約。全香港股民翹首期待「滬港通」快車早日駛達,卻只聽見車輪隆隆聲,不見列車影子,頗令投資者失望。滬港通的神秘面紗何時才會揭開,可謂眾說紛紜。早先預告滬港通將於十月的某個週一推出的港交所,於十月二十六日,即「佔領中環」運動滿月的前兩天發出公告,已就實施滬港通作好技術準備,但尚未取得啟動滬港通的相關批准,暫時沒有滬港通確定實施日期,也沒有時間表。原本萬事俱備的滬港通,卻在違法佔中衝擊下,未能如期開通。

這一天,佔中運動政情大轉折,「廣場公投」倉卒急煞擱置。兩天後,佔中滿月的日子,佔中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宣稱將返回校園復教,運動陷入進退維谷困境。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陳健民坦承,佔中原本是計劃推動公民覺醒運動,但當下的雨傘運動性質已經變化,是要改變香港的政治制度,在這種困局裏,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如何領導。

策劃了一年半的佔中,由於在學生罷課掀動社會情緒的壓力下,突然提前行動;佔領地點卻已非中環,而是金鐘、銅鑼灣、旺角;原本是「愛與和平」的感召,佔領區域卻不時出現荒腔走調,聲稱在佔領區不會與警方對打而只會束手就擒的現象,也從未出現過;佔領運動已經改變初衷,原是以癱瘓中環金融區,迫使中央在特首真普選安排上讓步,結果卻是癱瘓港島和九龍的主要幹道,影響數百萬市民正常生活,與民為敵,激起公憤。難怪十月二十五日「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發起的「還路於民,恢復秩序,維護法治」簽名運動,僅僅四天,累積簽名數已破九十八萬大關。

十月二十三日,在香港特首梁振英身邊的多位智囊向亞洲週刊透露,面對佔領運動,政府的底線是「街上不流血」,「六四不重演」。他們預測,佔中還會持續一段日子,對政府而言,重要的是能否做到忍耐忍受。政府根據已經掌握的情報,佔中三子與學聯、學民思潮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嚴重,佔中三子和學聯在內部討論中已經想要退場,正在尋找下台階。他們與泛民主派、形形色色社會團體衝突的嚴重程度,早已超越外界所想像。政府高層自信,佔中是失去大多數市民支持的運動,經濟受挫,民生遭殃,政府唯有打法治牌、民意牌,等到大局已定,大勢所趨,佔領者疲態百出,市民主流不滿佔領的情緒高漲,此時政府只需稍作清場,便能收拾局面。當下,就是要廣為宣揚,佔中嚴重衝擊了香港經濟和民生的殘酷現實。

亞洲週刊從北京國務院港澳辦政研司、交流司高官獲知,中南海高層開始有一種對香港管治問題的反思:回歸十七年來,香港人只是名義上回歸,精神上的回歸仍任重道遠,只要兩制而不談一國,從反國民教育轉而通識科反共教育,當年對港戰略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承諾,卻因不完整的理解而造成該管的都不管,給港獨基因製造了生存土壤,也給當下中央治港留下掣肘。因此剛剛公布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要求「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依法保障高度自治」、「依法行使中央權力」。佔中依的是什麼法?持續佔中,最大輸家是香港社會整體,不是中國這個整體,國家的深化改革,不會因佔中事件而受什麼影響。香港對內地經濟發展扮演的角色,已經不是取代不了的了。內地現在有上海、有深圳,還有許多開放城市,香港如果自己不爭氣,是它自己的事。當然,中央不會始終如此放任下去的,只是在等待一個出手的時機,對過去存在漏洞、不合時宜的政策作出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