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解決塞車大實驗:開進「擁塞區」就收9美元有用嗎?新規上路第一週,交通出現舒緩跡象

2025年1月1日,紐約時代廣場正在慶祝2025新年的到來。(美聯社)

紐約本月開始實施全美首例「塞車費」,官方數據顯示,新制度上路首週的前6天,尖峰時段進入曼哈頓核心地區的車輛減少數萬輛,為人詬病的塞車狀況出現緩解。

紐約的交通擁塞緩解區通行費(Congestion Relief Zone Toll)制度1月5日上路,目標讓更多人從自駕轉換到大眾運輸系統,每天對尖峰時段進入「交通擁塞區」的客車多收取9美元(約297新台幣),貨車及其他車種則實行不同的費率,在交通擁塞區內停留過夜則享有通行費折扣。「交通擁塞區」是曼哈頓區60街(60th Street)以南市區,包含時代廣場、帝國大廈、空中鐵道公園等著名景點。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塞車費」實施首日是週日,交通較不繁忙,因此真正的考驗從6日開始。根據紐約大都會運輸局(MTA)資訊,6日至10日交通擁塞區及周圍高速公路的平均車流量,比起往年1月週間工作日平均值下降了7.5%,而週日的統計數字則下降18.5%,而每日車流也符合典型交通模式,由週一至週五逐漸增加。若依照往年統計換算,塞車費實施後,交通擁塞區及周圍高速公路平均每天減少4萬3800輛車,平均每週減少21.9萬輛車。

目前尚不清楚汽車駕駛行為是否與塞車費制度直接相關,或者因為假期和過去一週的零下低溫而降低出門意願,而且塞車費新制只施行一週,評斷其是否有效整頓曼哈頓交通擁塞,還為時尚早。大都會運輸局表示,他們目前蒐集到的只是重大政策實施後的初步數據,由包含許多變數的小樣本估算總體數字,過去也沒有獨立統計過60街以南「交通擁塞區」的車流量,因此很難進行有效對照。另一方面,雖然交通擁塞區內局部塞車情況緩解,但西42街(West 42nd Street)和部份第9大道(Ninth Avenue)等路段仍然非常擁塞。

不過大都會運輸局釋出的數據是第一項有力證據,顯示政府整頓交通擁塞的第一步收獲正面結果。大都會運輸局董事長里柏(Janno Lieber)負責監督交通擁塞緩解區通行費計畫,他表示:「許多證據顯示,(塞車費實施後)人們感受到的交通擁塞緩解不少,他們看到街上的車子移動更有效率,聽到比較少噪音,隧道和橋梁附近的狀況也不那麼緊繃。」交通擁塞緩解區通行費另一個目標,是籌措改善交通的資金。

行駛在紐約市區街道的黃色計程車。(PhotoAC)
行駛在紐約市區街道的黃色計程車。(PhotoAC)

新制正式上路前,大都會運輸局預測交通擁塞區的車流量會在一年內減少13%,數據也似乎印證了在地人的回饋:通勤時間減少,塞車狀況減緩,喇叭車減少,交通擁塞區附近較好停車等。統計數據顯示,曼哈頓聯外的主要橋梁和隧道的車流速度都變得更快,例如9日威廉斯堡大橋(Williamsburg Bridge)布魯克林往曼哈頓方向的平均行車速度,就比去年一月的紀錄快了45%。 (相關報導: 通勤時速只剩11公里!紐約開徵「塞車費」創全美首例,希望路上車輛減少10% 更多文章

塞車費反對者批評,新制度是財務出現問題的交通機構在搶錢,他們認為,徵收額外的通行費對於改善塞車幾乎毫無幫助,只是處罰外地進入曼哈頓的駕駛,在他們之中,許多人都沒有其他的交通手段,只能選擇駕車。前紐約市交通專員史瓦茲(Samuel I. Schwartz)協助塞車費計畫,他對首週「成績單」抱持正面想法,「紐約是很難搞的城市,任何演出只要在第一週受到嚴厲批評,通常會黯然撤收,而我們撐過第一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