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看懂「土壤液化」:房屋結構夠安全 就不用怕土壤液化

發生在今年2月6日的南台灣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及傷亡,「土壤液化」一躍成為民眾最關心的議題。(資料照,陳明仁攝)

南台灣今年2月6日發生的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也讓民眾聞「土壤液化」而色變,但土壤液化真的有那麼可怕嗎?經濟部用14張圖解釋土壤液化的成因和影響,說明土壤液化並不如想像的可怕,只要房屋施工品質良好,在液化發生時,並不會有立即危害人命的風險。

經濟部與《關鍵評論網》共同製作的圖文懶人包中指出,要發生土壤液化,必須具備鬆散的細砂層、地下水位高於液化土層,以及強烈的地震3大要素;由於地震破壞土壤與水分子之間穩固的狀態,砂土顆粒重新排列,孔隙水壓增高,砂土顆粒間接觸力不足,土壤顆粒猶如懸浮在水中,失去承載能力,才造成房屋下陷、傾斜及噴砂現象。

土壤液化之前,必須同時具有以下3大要素,才會構成土壤液化的條件:1.鬆散的細砂層 2.地下水位高於液化土層 3.強烈的地震。(取自經新聞)
(取自經新聞網站)

 

原本的砂粒與地下水呈現穩定狀態,地震時由於劇烈搖晃,原本的穩定狀態發生改變,造成地下水壓上升。(取自經新聞)
(取自經新聞網站)

不過,聽起來嚇人的「土壤液化」並不易造成生命的損害,主要是因為施工品質良好的房屋都會進行如地基改良等抗液化設計,這也是預防房屋直接倒塌的重要關鍵;而且,土壤液化後就像流沙一樣,只會將表面的東西陷入,但不會破壞其本身的結構,就如同人不會因為陷入流沙而骨折,加上土壤液化的過程緩慢,居民大多有充裕的時間逃出,因此土壤液化多不會直接危及性命。

因此,只要是施工品質良好,有依建築物的構造打入相對穩固的地基。(取自經新聞)
(取自經新聞網站)

 

就算土壤液化,也能嚴防房屋倒塌所造成的人命危害。(取自經新聞)
(取自經新聞網站)
就算土壤液化,也能嚴防房屋倒塌所造成的人命危害。(取自經新聞)
(取自經新聞網站)

基於防患未然,行政院即將公開全國「土壤液化潛勢區」,讓社會可以提早防範,如果發現自己住在高潛勢區,是否該擔心呢?經濟部指出,土壤液化的高中低潛勢區是利用沒打基樁、沒做過土壤改良的原始土地資料計算出來的,且是用來作為國土區域計畫等參考用,依比例尺來看並不算精細,因此並非用來確認居住地是否安全,建物本身的結構才是安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