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盡苦頭,從不後悔堅持台灣主體的奮鬥:《走在風尖浪頭上》選摘(3)

四年的教長任期,杜正勝是媒體的最愛,媒體卻讓他吃足了苦頭。儘管如此,杜正勝仍從未後悔踏上仕途,為台灣主體奮鬥。(取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二○○八年初開始,可說是杜正勝在教育部長任內的低潮時期。尤其是民進黨發動「三一六百萬人擊掌逆轉勝」的造勢活動場合,當時的教育部主任秘書莊國榮,以毫不修飾的言詞攻擊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經過媒體大肆報導,衝擊到民進黨的中間選民。

教育部長做了將近四年,經歷過多少大風大浪,承受過多少壓力,但杜正勝從未因任何事向任何人道歉過,唯獨莊國榮失言事件,他公開道歉。

三月十七日早上七、八點,杜正勝已得知莊國榮的事,但沒想到,一進教育部,大廳已有十幾臺攝影機在那候著。部長室在二樓,若進部長室辦公,必定要經過大廳,於是他走進大廳,面對媒體說道:「莊主秘到臺中助選,是假日私人行程,不是教育部的任務;但因他是教育部的主秘,而且是在我的部長任上聘用的,因此我願為莊主秘的失言,向馬主席及馬主席的家人致歉!」

杜正勝教長四年,最感困擾的,就是媒體。他是媒體的最愛,只要採訪到他,讓他講話,就有機會佔到頭條。但這些新聞,許多是像「罄竹難書」、「三隻小豬」、「莊國榮爆粗口」這一類的新聞;媒體真讓他吃足了苦頭!

只要有機會讓杜正勝講話,新聞就有機會佔到頭條,對他而言這可不算什麼好事,因為多讓民眾印象深刻的,總是「罄竹難書」、「三隻小豬」,或是莊國榮失言等負面新聞。(取自維基百科)
只要有機會讓杜正勝講話,新聞就有機會佔到頭條,對他而言這可不算什麼好事,因為多讓民眾印象深刻的,總是「罄竹難書」、「三隻小豬」,或是莊國榮失言等負面新聞。(取自維基百科)

二○○八年總統大選前,他曾為了躲避媒體的圍堵,在教育部長室裡過了一夜。在這段情緒低潮期,他曾向張揆請辭部長,但院長安慰他:「還剩下幾個月,有始有終,把它做完吧!」謝長廷擔任院長的時候,杜正勝也有過去留的思考,但那個時候的心情是平靜的,他的考量很單純,只有一個重點:「如果留下來,能不能繼續推動臺灣主體教育?」但二○○八年大選前的低潮期,面對的卻是國民黨不斷以「上杜下謝再連莊」這樣的人格傷害來進行嘲諷。面對這種處境,才是真正的痛苦難忍。

在如此的低潮期,如此不堪的新聞處境中,杜正勝有沒有後悔過,二○○四年五月接下這個部長職務,跳下這個大火坑? 「決定的事,就不會後悔!」杜正勝斬釘截鐵地說。「二○○四年是重大的分叉點,究竟是要回到學術界,還是接任教育部長?當初接故宮院長,是因為故宮介於政治和學術之間,擔任故宮院長時期,還是可以做些研究,寫些文章;但是教育部長不同,接了部長,就不可能有時間寫文章了。」杜正勝說,這是非常重大的抉擇。

經過認真思考,他深切覺得,教育部長能做的事,比學者所涉及的更廣更深,可以決定教育的方向,也可以主導龐大教育資源的分配。當游揆徵詢他的時候,他所思考的重點,不是「要不要做這個官」,而是「教育這個重擔,我挑得起來嗎?」不到一天的思考時間,他做出了重大抉擇,接掌教育部,接著開始徵詢各方意見並構思具體的施政方向。 (相關報導: 邱坤良專欄:五年千億的後頂大高教大挑戰 更多文章

上任後,他提出了四大施政主軸:現代國民、臺灣主體、全球視野、社會關懷。現代國民、全球視野和社會關懷這三大主軸,大家不會反對;但是臺灣的環境特殊,臺灣主體演變成國家認同的爭議,使杜正勝成了爭議極大的部長。杜正勝不斷在各種場合強調,臺灣主體性的「同心圓理論」,和統獨無關!民主政治應以人為本位,同心圓理論認為,以人為本位的教育,應該對自己的鄉土和環境,先有深刻的認識和感情,然後再一圈一圈擴大,培養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公民。把臺灣主體、同心圓理論和統獨扯在一起,是極大的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