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南半島難民到「別人無法取代的老師」熱血教師杜永泰的故事

杜永泰(左)和教學夥伴黃文莉持續推動國際教育(陳祥麟、教育部)

40年前,身為中南半島難僑子弟的杜永泰,因母親過世,被救災總會安置在育幼院,和來自印度、尼泊爾、越南、寮國、泰北及台灣本地的弱勢兒童一起生活。他回想「當時,育幼院就像大家庭,我從小和不同膚色、各種口音的孩子生活,國際化種子也深深種在我心裡。」

40年後,杜永泰經桃園市中山國小的老師,推動國際教育,和18個國家的30多校交流。就算沒有資源,他仍默默堅持,因為特殊的成長背景,讓他抱持著信念:「當老師,是我的使命,我要做個別人無法取代的老師。」

教育部「教育家部落格」這一期的主題人物,就是杜永泰。

「我一定要做個有創意、有熱情的教師」

杜永泰回憶,育幼院5人一間房,室友們看色情書刊、打架玩樂是常有的事,要靜下心讀書,真的要靠自己的決心和毅力。國中畢業後,他考上台北市建國中學,聽到同學談到各自的學習歷程,心中常有所感:「靠自己還不夠,如果小時候能多遇到幾個熱血教師,我今天一定很不一樣。如果我是一個老師,我一定要做個有創意、有熱情的教師,培養一些出色的孩子。」

就是這份感悟,帶領杜永泰踏入教職。

2005年,杜永泰首次嘗試帶著學生做國際交流,帶學生找國際筆友,但後來音訊全無。孩子失望的模樣,更讓他下定決心要帶領學生重新走上國際。

穿著中山校服的泰迪熊是杜永泰推動國際交流的橋樑(陳祥麟、教育部)
穿著中山校服的泰迪熊是杜永泰推動國際交流的橋樑(陳祥麟、教育部)

穿中山校服的泰迪熊 遠赴德國當「交換學生」

2011年,杜永泰得知一個國際教師交流的組織「iEARN」,從此讓他更容易找到有意交流的國外教師。他和黃文莉老師合作推動「泰迪熊計畫」,先讓穿著中山國小制服的泰迪熊跟小朋友一起上課,每天輪流由小朋友帶回家生活,並寫下小熊日記,再把日記與小熊寄到德國一所小學當「交換學生」。

德國小學也寄來小老鼠「Mimi」來體驗台灣生活。中山國小的同學們替Mimi舉辦歡迎會,陪伴Mimi過端午節、過中秋節、學電腦、下象棋。後來學童還和德國小學生透過視訊交換心得。

台灣學生與德國學生交流的回饋,讓杜永泰深深感動,「每隻泰迪熊或玩偶,在孩子眼中都是活生生的,是可以相互學習分享的夥伴,孩子變得會珍賞在地文化,把台灣的寶介紹給國外小朋友,這樣的課程有情感、有愛、有熱情。」

5大洲、18個國家、30多個城市

杜永泰持續推動國際化課程,至今已和來自5大洲、18個國家、超過30個城市的學校交流,遠及俄羅斯、西班牙、日本、德國、巴基斯坦、美國、杜拜、伊朗、斯洛維尼亞等國。

每學期開學,杜永泰就會帶著小朋友把穿上中山國小校服的泰迪熊,寄到交流的學校。一隻隻泰迪熊,就像友誼之鑰,傳遞中山國小師生的情感,也搭起和世界做朋友的橋樑。

孩子會知道,世界不是只有一個標準

除了在班級推動,杜永泰也期望國際教育成為學校特色。他在各班佈告欄張貼國際筆友海報,收取小朋友寫給國際筆友的信寄到國外,也把國外筆友的回信貼在海報上,讓小朋友隨時分享生活及學習點滴。

杜永泰更協助推動多國教師教學合作計畫,鼓勵老師積極參與,架設英文網站,把來自各國教師的教學資料整理後上傳,讓老師運用在教學上。以季節主題為例,他會請不同國家學童介紹當地氣候,拍攝校園景觀,讓各國小朋友了解一個季節在不同國家的模樣,「孩子會知道,世界不是只有一個標準。」

穿校服泰迪熊成為杜永泰(左一)和小朋友和國外交流橋樑(杜永泰、教育部)
穿校服泰迪熊成為杜永泰(左一)和小朋友和國外交流橋樑(杜永泰、教育部)

每個學生都是VIP

杜永泰擔任導師時期,透過「大器養成班」的班級經營模式,希望每個孩子都成為有價值的人「VIP」。他把班級變成工商業社會,鼓勵孩子發揮專長,擔任公務員或開公司。有孩子成立布偶戲團及話劇團,巡迴演出宣導安全及品德。也有孩子成立「愛心補習班」,教導學弟妹課業。小朋友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撰寫企劃書、徵人、找人投資等,提早體驗社會生活,學習的熱情和自信也被激發出來。

他帶過的班級,家長都給他滿滿的回饋,述說孩子如何改變,稱讚他是「獨特的老師」。杜永泰說:「老師要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思考想要給學生什麼樣的收穫?是否有自己班級經營的方向?發揮自己身為老師無法取代的角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將教育目標化為每天的練習,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就會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