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天兵茶人 用傻勁成就「兩岸茶王」! 邱宏仁 走出自己的路

每個絢爛的背後,都有踏實認真的精神。對評審而言,拿到「茶王」的關鍵,在於滋味和香氣;但那背後,其實是一股傻勁與執著。(圖片取自財訊)

遠方的夕陽緩緩下沉,餘暉映成一抹金燦火紅,層層雲海模糊了天際線;站在制高點環顧四周,只見山巒疊起,雲霧繚繞,微風徐徐。這景,讓路途顛簸的旅人都清爽起來,那滿山深植土壤、經年吸收日月精華的茶樹,就更令人期待。

果然,隱身在嘉義縣梅山鄉的一品茶葉,繼2013年拿下阿里山冬季烏龍特等獎(即第一名)及高山紅茶組特等獎,一四年不僅雙雙連莊,更遠征大陸,勇奪剛落幕的「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青心烏龍茶組「茶王」。

天兵 翻天覆地革命

一品茶業三代製茶,已經有20多個年頭。從阿公阿嬤(外公外婆)開始種茶,媽媽林淑媛打出品牌,如今3個兒子都回歸山林,同心協力。身為老大、71年次的邱宏仁,一句客套話也不會說,但談起茶葉經滔滔不絕,或許是意識到我們一臉聽攏嘸(台語)的表情,嚴肅的臉上終於綻開了靦腆的笑容。

村裡的人都叫邱宏仁「天兵(台語)」,認為他頭殼壞去,不是沒有原因。10年前,邱宏仁退伍後回到山上幫忙媽媽,也是一連串翻天覆地家庭革命的開始。同時是螢火蟲及蛙類生態調查員的邱宏仁,一回家就堅持改用有機肥,因為化學肥會囤積在土壤裡,傷害自然生態。

(圖片取自Flickr@Windslash)

但使用有機肥成本暴增、產量卻減少,老人家自然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阿公阿嬤算給他看:「化學肥一包不到200元,混和肥1包不到300元,有機肥1包要800元以上;我們有5甲自有農地、5甲契作面積,1甲地1年起碼施肥1000包以上,要多花多少錢哪?」為了不傷害茶樹根部及土壤,邱宏仁也堅持不用除草劑,常常見到倔強的他一個人背著割草機,在烈日下來回割草,一割就是好幾天;割草機不像除草劑一乾二淨,還得再花錢請人細細拔草,笑掉村裡人的大牙:「等你割到上面,下面的草都長出來了!」

邱宏仁還把2個茶園拿來種有機茶,但烏龍茶最怕病蟲害,第一年把苗種下去,隔年就死了一半。搞了8、9年才拿到認證,燒掉好幾百萬元不說,產量根本出不來,即使到現在,有機茶售價昂貴,需要1年前預定,回本卻是遙遙無期。邱宏仁個性真、脾氣硬,覺得對的事就堅持到底;弟弟邱詩富回憶,當時家裡吵得凶,阿公阿嬤甚至氣得一整年不和孫子說話。

堅持久了,家人逐漸看見改變,明白邱宏仁的用心。林淑媛說,化學肥種出來的茶葉雖然漂亮,2、3泡以後就沒了味道;有機肥的茶葉味道好又耐泡,不傷害土壤,對於茶園永續經營很有幫助。她指著堆在門口的有機肥,「很奇怪喔,有機肥連小鳥、小狗都會跑來偷吃,但是化學肥牠們碰也不碰。」

製茶像藝術 色香味集一身

(圖片取自Flickr@Ashwin Kamath)

種茶、製茶,就像是一門藝術。綠茶是未經發酵的茶,紅茶是完全發酵的茶,而烏龍茶就在兩者之間;因此隨著發酵程度、烘焙技巧,能創造出千變萬化的香氣與滋味,這也是台灣茶的特色、世界之最。一樣的茶,不同師傅做出來的味道不會一樣;即使一樣的茶、同一個師傅,這次與下次烘焙的味道也不盡相同,滋味也是獨一無二。

製作台灣茶程序繁雜,採摘、萎凋及攪拌、炒菁、揉捻、乾燥、烘焙等等,過程環環相扣,一個環節出錯就可能讓茶走味。邱宏仁說,茶的好壞有一定標準,但這標準又說不出來,「茶翻一次?翻兩次?一點細微改變都會影響滋味。」

每到採茶時節,氣象局報告很重要;不只看天,還要看人。如今採茶人口嚴重流失,人手不足,往往一人難求。從萎凋到發酵要12小時,有時師傅炒菁炒到半夜12點下班,邱宏仁不滿意,自己再去炒到天亮;採茶時節,經常一連20幾天每晚只能睡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