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識任何沒有整形過的人」,來自美國波士頓的馬克魯夫說,道出了當今全球的整形風潮。從簡單的豐唇、牙齒美白,到顴骨墊高、隆鼻等,人們對於「變美」的追求似乎永無止境。《經濟學人》2日指出,在手術成本下降和全球審美標準越來越相似的雙重作用下,整形手術不僅成為全球潮流,「醫學美容」更因此成長為一個價值820億美元的產業,更驚人的是,預計未來5年內規模會再翻倍。
就像在波士頓長大的許多黎巴嫩人一樣,馬克魯夫(Peter Makhlouf)每年夏天都會回貝魯特探親,但近幾年,這趟旅行還多了其他的目的——整形。馬克魯夫向《經濟學人》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那裡的女生)都開始整形」,這些整形手術普遍到,馬克魯夫說他現在「不認識任何沒有整形過的人」。
他並不是唯一這麼認為的人。《經濟學人》指出,近年來,無論是富裕國家或是中等收入國家,整形手術都已經變得更便宜、侵入性更小,也更普遍,例如在巴西和中國,有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計畫在未來5年內購買抗皺等的醫美療程。「醫學美容」已經是一個價值820億美元的產業,而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預測,該產業規模在未來5年內將達到1430億美元,幾乎是翻倍成長。
對一些人來說,「進廠維修」已經變得像健康檢查一樣平常,巴西整形外科醫生阿勞若(Marcelo Araújo)說,像「微整形」(tweakments)或「保養」(upkeap)等這種小修小補的手術,在年輕族群中已經非常普遍。Upkeep,一個讓年輕人預約醫美療程的應用程式,該程式的創辦人Tiffany Demers表示:「現在18歲的年輕人不明白這件事(醫美)以前曾被污名化,現在,這就像買口紅或化妝品一樣。」
螢幕上的容貌焦慮
《經濟學人》指出,醫美近幾年的蓬勃發展,部分歸功於疫情的推動。
長時間的視訊會議迫使人們必須一直盯著電腦螢幕上的自己:視訊鏡頭還又凸顯了下垂的臉頰和額頭、脖子上的皺紋,這就像一直盯著一面擺放角度非常不討喜的鏡子。此外,居家防疫期間不只存了些錢,手術後的恢復期還可以不用見人,讓許多人下定決心動刀。
2021年,五分之四的美國臉部整形外科醫生表示,來做手術的人數不只有所增加,而且他們還明確表示是為了改善自己在螢幕上的樣子。根據國際整形手術協會(ISAPS)的數據,全球進行的醫美手術數量,包括填充劑注射等非侵入性治療,從2019年的2500萬次躍升到2023年的3500萬次。實際的數字遠遠更高,因為該協會只統計了合法的整形外科醫生。
談到整形,不得不提實境秀女星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10年前,卡戴珊凹凸有致的身材定義了西方的審美標準,隨之而來的是一個追求不自然又浮誇的豐唇和豐臀時代。根據《經濟學人》,在2015年到2023年,全球成長最多的整形外科手術正是豐臀和提臀手術,其中像是「巴西提臀手術」——透過抽取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再注入臀部——僅管是一個相對危險的手術,但需求量卻依舊猛增。
審美標準快速轉變
然而,「大屁股」時代正漸漸成為過去式,做過幾次整形手術的皮佐(Vera Pizzo)向《經濟學人》說:「現在是減肥藥胰妥讚(Ozempic)和『clean-girl look』(自然乾淨妝容)的時代。一切都應該看起來自然,但要更好」(胰妥讚本是一種治療糖尿病和肥胖的藥物,後來被不少好萊塢明星拿來減重或維持身材),就連卡戴珊本人近年來也明顯瘦了許多。
《經濟學人》指出,2023年,美國取出隆乳植入物的需求增加近5倍之多。一些快速瘦身的人也希望擁有較小的胸部,以搭配他們苗條的身材,洛杉磯整形外科醫生卡西萊斯(Lisa Cassileth)說:「在過去一年左右,人們一直『反胸部』」。除此之外,因為使用胰妥讚而快速瘦身的患者,為了除去鬆弛的皮膚,使得腹部拉皮手術的需求也在增加。
審美標準又回到了追求「削瘦」的身材。阿勞若醫生表示:「過去,新的審美標準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透過廣告和雜誌傳播開來,有了社交媒體後,一旦出現新的標準,它可以立即在全球傳播」,皮佐女士感嘆道,要跟上卡戴珊的腳步變得越來越昂貴:「你花費大把的鈔票,但每隔幾年又必須改變你的外貌」。
《經濟學人》指出,南韓首爾江南區大概可以和比佛利山莊爭奪整形診所的密度冠軍,大約有400家診所擠在37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日本關西大學社會學家谷本奈穂表示,在東亞,最受歡迎的手術——雙眼皮手術,最初是源於想要看起來更向西方人的渴望;如今,在「韓流」崛起後,日本和中國女生轉向從南韓尋求靈感。
釜山東亞大學的李素妍(Leem So-yeon,音譯)表示,韓國流行明星的形象大多是「少女、可愛和漂亮——太成熟是不好的」,這包括較少的曲線、V型臉、巨大的動漫式眼睛和小巧的鼻子。當33歲的日本美妝部落客犬間真琴在疫情期間安排了她第一次的整形手術時,她聯繫了南韓的一家醫美旅遊機構,並前往首爾進行削骨手術,以擁有更清晰的下顎線,並切開眼角,讓眼睛看起來更大。
沒錢也不會停止整形
消費者審美標準的快速變化也正刺激產品創新,《經濟學人》指出,像是新的抗皺產品Daxxify自2022年底獲得美國食藥署批准以來,銷量便直線上升,威脅要取代長期以來一直主導市場、甚至成為抗皺代名詞的Botox。生產Daxxify的公司Revance聲稱,其產品的效果持續時間幾乎是Botox的2倍。此外,玻尿酸填充劑也逐漸被其他皮膚填充劑,或使用人體自身組織、細胞和血小板,有時甚至是鮭魚精子等其他澎潤皮膚的新療法所取代。使用電波和超音波來消除脂肪和皮膚瑕疵的醫美儀器也正迅速普及。
(相關報導:
臉部崩壞成「貓女」:不斷整型、卻又拒絕承認整形,84歲瑞士富婆魏登斯坦過世
|
更多文章
)
所有這些都預示著美容產業的「錢」景一片光明,更棒的是,該產業不太受經濟衰退的影響。《經濟學人》指出,在2007-09年的金融危機期間,全球醫美注射劑的銷量只萎縮了2%,該產業公司股價平均下跌不到20%,即便當時的標普500指數下跌了一半;另外,只有7%的美國醫美注射劑消費者表示,他們會在經濟衰退期間停止購買這些療程,大多數人只會轉向更便宜的供應商。
除此之外,醫美產業的潛在客戶群也將擴大,根據2021年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調查全球主要醫美市場的1萬名消費者,其中15-20%的受訪者打算在未來5年內使用抗皺注射劑或皮膚填充劑,這一數字是同一項調查中,正在使用的人的兩倍。這些「仍在觀望」的人主要由20至50歲、年收入5萬到10萬美元(約合台幣165萬到329萬元)的人組成,麥肯錫預估,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確實會採取行,尤其在那些競爭激烈到足以壓低價格的國家。
整形工廠林立
《經濟學人》指出,價格下降的部分原因來自於新的、成本更低的商業模式。過去,非侵入式治療通常由診所的整形外科醫生或皮膚科醫生進行,但近年,隨著私募股權集團和創業投資者湧入該產業,不停投資水療中心和美容連鎖店等,這些地方有大批護士為更多的客戶提供醫美服務。2019年到2021年間,美國私募股權在醫美方面的投資每年成長30%;中國和巴西也湧現由投資者支持的「醫學水療中心」連鎖店。
洛杉磯的社群網紅Sonya Esman表示,這些機構經常與社群網紅合作,向網紅提供免費的療程,以換取一篇標註診所的貼文。由於這些創新的商業模式,國際整形手術協會估算,2023年玻尿酸注射劑的平均價格減少了79美元(約合台幣2600元),來到了715美元(約合台幣23517元)、肉毒桿菌的平均價格減少了93美元(約合台幣3060元),來到435美元(約合台幣14307元)。
越來越多人也到國外進行微整,《經濟學人》指出,前往土耳其進行外科手術(主要是整形手術)的外國遊客數量,從2013年的30萬人,增加到去年的150多萬人。該國的植髮手術因其低廉的價格而相當受歡迎,以至於該國的航空公司有時被戲稱為「土耳其髮際線」(Turkish Hairlines,Hairlines 音似航線airlines);在土耳其,植髮手術的平均費用是2500美元(約合台幣82216元),而台灣則大概落在8萬到45萬元不等。
更便宜、恢復期更短的手術使更多的民眾可以接受醫美手術。成立於2017年的巴西整形外科診所連鎖店Plástica para Todos,其目標客群就是低收入工人,手術患者可以分100期付款。該公司在Instagram上投放的廣告,吹噓整形手術可能比買一台iPhone更便宜。在阿根廷,最大的健康保險供應商推出一張保單,其中包括每年一次的整形手術。
(相關報導:
臉部崩壞成「貓女」:不斷整型、卻又拒絕承認整形,84歲瑞士富婆魏登斯坦過世
|
更多文章
)
《經濟學人》指出,千禧世代更願意接受這些新的、便宜的微整手術。在中國整形平台「新氧」上,2018年預約療程的2000萬人中,有三分之二都是1990年後出生。同樣地,2022年在美國施打肉毒桿菌的人中,有27%的年齡在34歲以下。根據蓋洛普(Gallup)在2020年的調查,有四分之一的20多歲南韓女性做過整形手術,這一比例在1994年只有5%。男性也越來越熱衷醫美,他們在2018年僅佔全球抗皺注射市場的10%,但在2021年則上升到15%。
小心江湖郎中
根據《經濟學人》,在隆鼻手術常見的伊朗,只有大約400名的合格整形外科醫生,但卻有約2000名醫生提供整形手術。在中國,該產業規模在2021年到2025年間成長超過一倍,分析師估計,未經認證的整形診所數量是有執照診所的6倍以上。倫敦大學學院的講師查加蘭(David Zargaran)等人在最近的研究發現,超過三分之二在英國進行抗皺或填充注射的人並非醫生。
聖保羅的整形外科醫師佛里佐(Juvenal Frizzo)感嘆道:「沒有受過訓練的人正在拿人體做金融投資。」《經濟學人》採訪了佛里佐和其他外科醫生,他們表示越來越多的患者因為拙劣的填充手術來尋求幫助,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不一,從毀容到威脅性命的情況都有;在少數的情況下,填充物可能會跑進眼睛或靜派中,導致失明、敗血症或皮膚壞死。自2019年以來,至少有29名英國人因為在土耳其進行拙劣的整形手術而死亡。
此外,在富裕國家中,英國因其鬆散的監管而受到關注,由於缺乏完善的法律規範,許多英國的從業者在開始治療客戶之前,只參加了短期的面授或線上課程,而且通常在未經許可或未配備醫療儀器的場所進行治療。去年9月,一名英國婦女在一位美容師家中接受非手術性的提臀療程(即將大量的填充物注入臀部)後死亡。
社群媒體推波助瀾
1998年開始執業的洛杉磯整形醫生穆勒(Gregory Mueller)向《經濟學人》說:「當我剛開始執業時,整形外科醫生幾乎無法打廣告」,由於擔心損害其專業信譽,行業協會會阻止其成員在報章雜誌上刊登廣告或在電視上露面。如今,一些醫生甚至成為網紅,在TikTok或Instagram上吸引數百萬名粉絲,他們在上頭分享患者的前後對比圖以吸引更多顧客,有些人甚至直播整個手術過程。
社群媒體也使得全球的審美標準逐漸融合,Devgan醫生說,她的客戶越來越有一種「綜合的審美標準」,包括「南亞人的濃眉」、「薩哈拉以南的非洲人的豐唇」和「東亞人的眼尾上挑」等,在西方,許多模特和名人一直在吹捧諸如「狐狸眼」之類的手術。
漂亮特權無處不在?
許多人會進行整型手術,是因為他們相信「長得好看」會讓他們在職場和情場都更加順利。首爾的整形外科醫生金鴻烈(Jin Hong-ryul,音譯)表示,醫美行業一年中最繁忙的時間是11月大學入學考試之後,許多父母會用整形手術來獎勵努力考試的孩子;而且,根據金醫生,許多父母相信「要成功,你得先長得好看」,對於收入取決於社群上按讚和粉絲數量的模特和網紅來說,維持漂亮的外貌更重要。
《經濟學人》指出,即使那些不「靠臉」工作的人,也可能感受到「必須長得好看」的壓力。根據1993年德州大學經濟學教授Daniel Hamermesh和密西根大學經濟學教授Jeff Biddle的論文,「相貌平平」的員工會遭受5–10%的收入損失,而長得好看的員工則可以獲得類似幅度的加薪。漂亮的女服務生會獲得更多小費、擁有漂亮高階主管的廣告公司會贏得更豐厚的合約。這不一定只是因為人們很膚淺,也有可能是因為被認為長得好看的人表現更好,因為他們更有自信。
(相關報導:
臉部崩壞成「貓女」:不斷整型、卻又拒絕承認整形,84歲瑞士富婆魏登斯坦過世
|
更多文章
)
只要社會上依然存在漂亮特權(pretty privilege),整形的誘因就會一直都在。